道
1. 天命之謂性,率性之謂道,修道之謂教。道也者,不可須臾離也,可離非道也。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,恐懼乎其所不聞。莫見(xiàn)乎隱,莫顯乎微,故君子慎其獨也。 ~中庸
2. 立天之道曰陰與陽,立地之道曰柔與剛,立人之道曰仁與義。 ~易·系辭
3. 大學(xué)之道,在明明德,在親民,在止于至善。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靜,靜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慮,慮而后能得。物有本末,事有終始,知所先后,則近道矣。 ~大學(xué)
4.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,先治其國;欲治其國者,先齊其家;欲齊其家者,先修其身;欲修其身者,先正其心;欲正其心者,先誠其意;欲誠其意者,先致其知;致知在格物。物格而后知至,知至而后意誠,意誠而后心正,心正而后身修,身修而后家齊,家齊而后國治,國治而后天下平。 ~大學(xué)
5.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,壹是皆以修身為本。其本亂,而末治者,否(fǒu)矣。其所厚者薄,而其所薄者厚,未之有也。此謂知本,此謂知之至也。 ~大學(xué)
6.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勞其筋骨,餓其體膚,空乏其身,行拂亂其所為,所以動心忍性,曾益其所不能。 ~孟子
7. 子曰:道不同,不相為謀。 ~論語
8. 知是行的主意,行是在的工夫;知是行之始,行是知之成。 ~王陽明
德
9. 無惻隱之心,非人也;無羞惡之心,非人也;無辭讓之心,非人也;無是非之心,非人也。惻隱之心,仁之端也;羞惡之心,義之端也;辭讓之心,禮之端也;是非之心,智之端也。人之有是四端也,猶其有四體也。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,自賊者也;謂其君不能者,賊其君者也。 ~孟子
10.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;有德此有人,有人此有土,有土此有財,有財此有用。德者,本也;財者,末也。外本內(nèi)末,爭民施奪。是故財聚則民散,財散則民聚。是故言悖(bèi)而出者,亦悖而入;貨悖而入者,亦悖而出。 ~大學(xué)
11. 以力服人者,非心服也,力不贍(shàn)也。以德服人者,中心悅而誠服也。 ~孟子
仁
12. 仁者以財發(fā)身,不仁者以身發(fā)財。未有上好仁,而下不好義者也;未有好義,其事不終者也。 ~大學(xué)
13. 子曰:知(智)者樂水,仁者樂山;知者動,仁者靜;知者樂,仁者壽。 ~論語
14. 子曰:知者不惑,仁者不憂,勇者不懼。 ~論語
15. 仁者愛人,有禮者敬人。愛人者,人恒愛之;敬人者,人恒敬之。 ~孟子
16. 挾(xié)泰山以超北海,語(yù)人曰:我不能。是誠不能也。為長者折枝,語人曰:我不能。是不為也,非不能也。故王之不王(wànɡ),非挾泰山以超北海之類也;王之不王,是折枝之類也。老吾老,以及人之老;幼吾幼,以及人之幼;天下可運于掌。 ~孟子
17. 樂民之樂者,民亦樂其樂,憂民之憂者,民亦憂其憂。樂以天下,憂以天下;然而不王(wànɡ)者,未之有也。 ~孟子
18. 子貢問曰: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?子曰:其恕乎!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 ~論語
19. 孟子曰:桀、紂之失天下也,失其民也,失其民者,失其心也。得天下有道:得其民,斯得天下矣。得其民有道:得其心,斯得民矣。得其心有道:所欲與之聚之,所惡勿施爾也。 ~孟子
20. 子曰:巧言令色,鮮矣仁。 ~論語
21. 孟子曰:民為貴,社稷次之,君為輕。 ~孟子
義
22. 孟子曰:人有不為也,而后可以有為。 ~孟子
23. 子曰:君子喻于義,小人喻于利。 ~論語
24. 孟子曰:人不可以無恥。無恥之恥,無恥矣。 ~孟子
25. 子曰:富而可求也,雖執(zhí)鞭之士,吾亦為之。如不可求,從吾所好。 ~論語
26. 子曰:不義而富且貴,于我若浮云。 ~論語
27. 子曰:義而后取,人不厭其取。 ~論語
28. 雖千萬人,吾往矣! ~孟子
29. 子曰:三軍可奪帥也,匹夫不可奪志也。 ~論語
30. 子曰:志士仁人,無求生以害仁,有殺身以成仁。 ~論語
31. 居天下之廣居,立天下之正位,行天下之大道;得志與民由之,不得志獨行其道;富貴不能淫,貧賤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:此之謂大丈夫。 ~孟子
禮
32. 子曰:德不孤,必有鄰。 ~論語
33. 禮之用,和為貴。 ~論語
34. 非禮勿視,非禮勿聽,非禮勿言,非禮勿動。 ~論語
35. 孔子曰:君子有三戒:少之時,血氣未定,戒之在色;及其壯也,血氣方剛,戒之在斗;及其老也,血氣既衰,戒之在得。 ~論語
智
36. 子曰:三人行,必有我?guī)熝?。擇其善者而從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?~論語
37. 子曰:知之為知之,不知為不知,是知也。 ~論語
38. 吾日三省吾身:為人謀而不忠乎?與朋友交而不信乎?傳不習(xí)乎? ~論語
39. 日知其所亡(無),月無忘其所能,可謂好學(xué)也已矣。 ~論語
40. 凡事豫(預(yù))則立,不豫則廢。 ~中庸
41. 或生而知之,或?qū)W而知之,或困而知之,及其知之,一也。或安而行之,或利而行之,或勉強而行之,及其成功,一也。 ~中庸
42. 子曰: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樂之者。 ~論語
43. 子曰:無欲速,無見小利。欲速,則不達(dá);見小利,則大事不成。 ~論語
44. 子曰:人無遠(yuǎn)慮,必有近憂。 ~論語
45. 子曰:巧言亂德,小不忍則亂大謀。 ~論語
46. 子曰:眾惡(wù)之,必察焉;眾好(hào)之,必察焉。 ~論語
47. 孔子曰:君子有九思:視思明,聽思聰,色思溫,貌思恭,言思忠,事思敬,疑思問,忿思難,見得思義。 ~論語
48. 言寡尤,行寡悔,祿在其中矣。 ~論語
49. 玉不琢,不成器;人不學(xué),不知道。 ~禮記·學(xué)記
信
50. 子曰:人而無信,不知其可也。 ~論語
51. 子貢問政。子曰:足食。足兵。民信之矣。子貢曰:必不得已而去,于斯三者何先?曰:去兵。子貢曰:必不得已而去,于斯二者何先?曰:去食。自古皆有死,民無信不立。 ~論語
52. 民之為道也:有恒產(chǎn)者有恒心,無恒產(chǎn)者無恒心;茍無恒心,放辟邪侈,無不為(wéi)已(yǐ)。 ~孟子
孝
53. 子曰:夫(fú)孝,德之本也,教之所由生也。身體發(fā)膚,受之父母,不敢毀傷,孝之始也。立身行道,揚名于后世,以顯父母,孝之終也。夫孝,始于事親,中于事君,終于立身。 ~孝經(jīng)
54. 有子曰:其為人也孝弟(tì),而好犯上者,鮮矣;不好犯上,而好作亂者,未之有也。君子務(wù)本,本立而道生。孝弟(tì)也者,其為仁之本與! ~論語
55. 曾子曰:慎終追遠(yuǎn),民德歸厚矣。 ~論語
56. 所謂治國必齊其家者,其家不可教,而能教人者,無之。 ~大學(xué)
57. 一家仁,一國興仁;一家讓,一國興讓;一人貪戾(lì),一國作亂;其機如此。 ~大學(xué)
正
58. 子曰:政者,正也。子帥以正,孰敢不正! ~論語
59. 子曰:其身正,不令而行;其身不正,雖令不從。 ~論語
60. 子曰:為政以德,譬如北辰,居其所而眾星共(ɡǒnɡ)之。 ~論語
61. 哀公問曰:何為則民服?孔子對曰:舉直錯諸枉,則民服;舉枉錯諸直,則民不服。 ~論語
62. 子曰:道(dǎo)之以政,齊之以刑,民免而無恥;道之以德,齊之以禮,有恥且格。 ~論語
63. 孟子曰:人有恒言,皆曰:天下國家。天下之本在國,國之本在家,家之本在身。 ~孟子
64. 子曰:不在其位,不謀其政。 ~論語
65. 曾子曰:君子思不出其位。 ~論語
66. 為人君,止于仁。為人臣,止于敬。為人子,止于孝。為人父,止于慈。與國人交,止于信。 ~大學(xué)
67. 子曰:君子求諸己,小人求諸人。 ~論語
68. 孟子曰:愛人不親,反其仁;治人不治,反其智;禮人不答,反其敬。行有不得者,皆反求諸己。其身正,而天下歸之。 ~孟子
69. 夫(fú)人必自侮,然后人侮之;家必自毀,而后人毀之;國必自伐,而后人伐之。太甲曰:天作孽,猶可違;自作孽,不可活。此之謂也。 ~孟子
中
70. 喜怒哀樂之未發(fā)謂之中,發(fā)而皆中節(jié)謂之和。中也者,天下之大本也;和也者,天下之達(dá)道也。致中和,天地位焉,萬物育焉。 ~中庸
71. 子絕四:毋意,毋必,毋固,毋我。 ~論語
72. 子曰:舜其大智也歟!舜好問而好察邇言。隱惡而揚善。執(zhí)其兩端,用其中于民。 ~中庸
73. 子曰:過而不改,是謂過矣。 ~論語
74. 子貢曰:君子之過也,如日月之食焉:過也,人皆見之;更也,人皆仰之。 ~論語
和
75. 子曰:君子和而不同,小人同而不和。 ~論語
76. 孟子曰:天時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。 ~孟子
77. 子曰:君子成人之美,不成人之惡。小人反是。 ~論語
78. 子曰:君子坦蕩蕩,小人長戚戚。 ~論語
謙
79. 謙謙君子,有終,吉。 ~周易·系辭
80. 子曰:躬自厚而薄責(zé)于人,則遠(yuǎn)怨矣。 ~論語
81. 在上不驕,高而不危;制節(jié)謹(jǐn)度,滿而不溢。高而不危,所以長守貴也。滿而不溢,所以長守富也。 ~孝經(jīng)
墨家經(jīng)典63句
1. 兼相愛,交相利。
2. 萬事莫貴于義。
3. 仁人之所以為事者,必興天下之利,除天下之害。
4. 利于人謂之巧,不利于人謂之拙。
5. 擇務(wù)而從事。
6. 視人之國,若視其國;視人之家,若視其家;視人之身,若視其身。
7. 愛人者,非為用己者,不若愛馬者。
8. 順天意者,兼相愛,交相利,必得賞。反天意者,別相惡,交相賊,必得罰。
9. 有力者疾以助人,有財者勉以分人,有道者勸以教人。
10. 夫愛人者,人必從而愛之;利人者,人必從而利之。
11. 天下之人皆相愛,強不執(zhí)弱,眾不劫寡,富不侮貧,貴不傲賤,詐不欺愚。
12. 天下有義則生,無義則死;有義則治,無義則亂。
13. 大國之攻小國,譬猶童子之為馬也。
14. 利人乎,即為;不利人乎,即止。
15. 我有天志,譬若輪人之有規(guī),匠人之有矩。
16. 唯能壹同天下之義,是以天下治也。
17. 天下之人異義,是以一人一義,十人十義,百人百義,故交相非也。
18. 上之所是必皆是之,所非必皆非之。
19. 上同而不下比者,此上之所賞,而下之所譽也。
20. 未上同乎天者,則天菑將猶未止也。
21. 義不同者有黨;薄者有爭,厚者有亂。
22. 同言談,助之言談?wù)弑?,則其德音之所撫循者博矣。
23. 同動作,助之動作者眾,即其舉事速成矣。
24. 同視聽,助己視聽者眾,則其所聞見者遠(yuǎn)矣。
25. 同思慮,助之思慮者眾,則其談謀度速得矣。
26. 今求善者寡,不強說人,人莫之知也。君說之,故臣能為之。
27. 子不能治子之身,惡能治國政?子姑亡子之身亂之矣。
28. 特上不以為政,士不以為行故也。
29. 義者,政也。無從下之政上,比從上之政下。
30. 上有過則規(guī)諫之,下有善則傍薦之。
31. 上之為政,得下之情則治,不得下之情則亂。
32. 聞善而不善,皆以告其上。下有蓄怨積害,上得而除之。
33. 江河之水,非一源之水也;千鎰之裘,非一狐之白也。
34. 圣王唯而審以尚同,以為正長,是故上下情請為通。
35. 送國寶,不如推薦賢士。
36. 不辯貧富、貴賤、遠(yuǎn)邇、親疏、賢者舉而尚之。雖在農(nóng)與工肆之人,有能則舉之。
37. 官無常貴,而民無終賤,有能則舉之,無能則下之。
38. 雖有賢君,不愛無功之臣;雖有慈父,不愛無益之子。
39. 聽其言,跡其行,察其所能,而慎予官。
40. 疾愛而使之,致信而持之。
41. 高予之爵,重予之祿,任之以事,斷予之令。
42. 富貴以道其前,明罰以率其后。
43. 入國而不存其士,則亡國矣。見賢而不急,則緩其君矣。
44. 賢良之士,厚乎德行,辯乎言談,博乎道術(shù)者。
45. 使人各得其所長,天下事當(dāng),鈞其分職。
46. 賴其力者生,不賴其力者不生。
47. 強本節(jié)用,儉節(jié)則昌,淫佚則亡。
48. 去無用之費,圣王之道,天下之大利也。
49. 凡足以奉給民則止,諸加費不加于民利者,圣王弗為。
50. 以時生財,固本而用財,則財足。
51. 今若使天下之人,偕若信鬼神之能賞賢而罰暴也,則夫天下豈亂哉。
52. 染于蒼則蒼,染于黃則黃。所入者變,其色亦變;故染不可不慎也。
53. 志不強者智不達(dá),言不信者行不果。
54. 據(jù)財不能以分人者,不足與友;守道不篤,遍物不博,辯是非不察者,不足與游。
55. 天下從事者,不可以無法儀,無法儀而其事能成者無有也。
56. 戰(zhàn)雖有陳,而勇為本焉;喪雖有禮,而哀為本焉;士雖有學(xué),而行為本焉。
57. 名不可簡而成也,譽不可巧而立也。君子以身戴行者也。
58. 無言而不信,不德而不報,投我以桃,報之以李。
59. 君子不鏡于水而鏡于人。
60. 事無終始,無務(wù)多業(yè);舉物而暗,無務(wù)博聞。
61. 本不固者末必幾,行不信者名必耗。
62. 釣者之恭,非為魚賜也;合其志功而觀焉。
63. 庫無備兵,雖有義不能征無義;心無備慮,不可以應(yīng)卒。
法家經(jīng)典63句
掌權(quán)用勢————法家的領(lǐng)導(dǎo)駕馭藝術(shù)
1太山不立好惡,故能成其高;江海不擇小助,故能成其富(大體)
2得天時,則不務(wù)而自生;得人心,則不趣而自勸;因技能,則不急而自疾;得勢位,則不推進(jìn)而名成。(功名)
3古之能致功名者,眾人助之以力,近者結(jié)之以成,遠(yuǎn)者譽之以名,尊者載之以勢。(功名)
4有材而無勢,雖賢不能治不肖。故立尺材于高山之上,則臨千仞之谿,材非長也,位高也。(功名)
5制在己曰重,不離位曰靜。重則能使輕,靜則能使燥。(喻老)
分職督事————法家的授權(quán)管控之法
6事在四方,要在中央。圣人執(zhí)要,四方來效。(揚權(quán))
7力不敵眾,智不盡物。與其用一人,不如用一國,故智力敵而群物勝。(八經(jīng))
8聞有吏雖亂而有獨善之民,不聞有亂民而有獨治之吏,故明主治吏不治民。(外儲說右下)
9上有所長,事乃不方。矜而好能,下之所欺;辯惠好生,下因其材。上下易用,國故不治。 (揚權(quán))
10用一之道,以名為首,名正物定,名倚物徒。 (揚權(quán))
情理并茂————法家的溝通協(xié)調(diào)技巧
11凡說之難: 在知所說之心,可以吾說當(dāng)之。(說難)
12夫事以密成,語以泄敗。(說難)
13非知之難也,處知則難也。(說難)
14大意無所拂悟,辭言無所擊摩,然后極騁智辯焉。(說難)
15故度量雖正,未必聽也;義理雖全,未必用也。(難言)
16不知而言,不智;知而不言,不忠。(初見秦)
兼聽獨斷————法家的決策執(zhí)行手段
17事有舉之而有敗,而賢其毋舉之者。(說林下)
18鏡無見疵之罪,道無明過之惡。
19有幸之類,大必起于小;行久之物,族必起于少。
20一聽則愚智不分,責(zé)下則人臣不參。
21時有滿虛,事有利害,物有生死。
22因事之理,則不勞而成。
23緩心而無成,柔菇而寡斷,好惡無決而無所定立者,可亡也。
24下君盡己之能,中君盡人之力,上君盡人之智。(八經(jīng))
安危存亡————法家的企業(yè)風(fēng)險管控
25木之折也必通蠹,墻之壞也必通隙。然木雖蠹,無疾風(fēng)不折;墻雖隙,無大雨不壞。(亡征)
26明主堅內(nèi),故不外失。失之近而不亡于遠(yuǎn)者無有。(安危)
27安危在是非,不在于強弱。存亡在虛實,不在于眾寡。(安危)
28利莫長于簡,福莫久于安。
事斷于法————法家的制度流程梳理
29能去私曲就公法者,民安而國治;能去私行行公法者,則兵強而敵弱。(有度)
30國無常強,無常弱。奉法者強,則國強;奉法者弱,則國弱。(有度)
31法不阿貴,繩不撓曲。(有度)
32明主之國,令者,言最貴者也;法者,事最適者也。言無二貴,法不兩適,故言行而不軌于法令者必禁。 (問辯)
33鏡執(zhí)清而無事,美惡從而比焉;衡執(zhí)正而無事,輕重從而載焉。夫搖鏡,則不得為明;搖衡,則不得為正,法之謂也。(飾邪)
34天下太上之士,不可以賞勸也;天下太下之士,不可以刑禁也。然為太上士不設(shè)賞,為太下士不設(shè)刑,則治國用民之道失矣。(忠孝)
因情治下————法家的獎懲激勵秘籍
35賞罰無度,國雖大,兵弱者,地非其地,民非其民也。(飾邪)
36圣人之治民,度于本,不從其欲,期于利民而已。故其與之刑,非所以惡民,愛之本也。(心度)
37火形嚴(yán),故人鮮灼,水形懦,故人多溺。(內(nèi)儲說七術(shù))
38利出一空者,其國無敵;利出二空者,其兵半用;利出十空者,民不守。(飭令)
39利之所在民歸之,名之所彰士死之。(外儲說左上)
40利所禁,禁所利,雖神不行。譽所罪,毀所賞,雖堯不治。(外儲說左下)
41明主立可為之賞,設(shè)可避之罰。(用人)
為我所用————法家的選拔人才之術(shù)
42夫物者有所宜,材者有所施,各處其宜,故上下無為。使雞司夜,令貍執(zhí)鼠,皆用其能,上乃無事。(揚權(quán))
43若以譽進(jìn)能,則臣離上而下比周。若以黨舉官,則民務(wù)交而不求用于法。故官之失能者其國亂。(有度)
44小知不可使謀事,小忠不可使主法。(飾邪)
45明主使法擇人,不自舉也;使法量功,不自度也。(有度)
46人臣處國無私朝,居軍無私交,其庫府不得私貸于家,此名君之所以禁其邪。(愛臣)
張弛有度————法家的駕馭下屬技巧
47聞古之善用人者,必循天順人而明賞罰。循天,則用力寡而功立;順人,則刑罰省而令行;明賞罰,則伯夷、盜跖不亂。(用人)
48人行事施予,以利之為心,則越人易和;以害之為心,則父子離且怨。(外儲說左上)
49夫圣人之治國,不恃人之為吾善也,而用其不得為非也。恃人之為吾善也,境內(nèi)不什數(shù);用人不得為非,一國可使齊。(顯學(xué))
50人主雖使人,必度量準(zhǔn)之,以刑名參之;以事遇于法則行,不遇于法則止;功當(dāng)其言則賞,不當(dāng)則誅。(難二)
51厚誅薄罪,久怨細(xì)過,長侮偷快,數(shù)以德追禍,是斷手而續(xù)以玉也。(用人)
52明君使事不相干,故莫訟;使士不兼官,故技長;使人不同功,故莫爭。(用人)
53有言者自為名,有事者自為形,形名參同,君乃無事焉,歸之其情。(主道)
明察秋毫————法家的團(tuán)隊建設(shè)之道
54天下有信數(shù)三:一曰智有所有不能立,二曰力有所不能舉,三曰強有所有不能勝。(觀行)
55夫治法之至明者,任數(shù)不任人。(制分)
56知臣主之異利者王,以為同者劫,與共事者殺。故明主審公私之分,審利害之地,奸乃無所乘。(八經(jīng))
57去智而有明,去賢而有功,去勇而有強。(主道)
58群臣守職,百官有常;因能而使之,是謂習(xí)常。
追求績效————法家的考察監(jiān)督之法
59虛則知實之情,靜則知動者正。(主道)
60不自操事而知拙與巧,不自計慮而知福與咎。是以不言而善應(yīng),不約而善增。(主道)
61大不可量,深不可測,同合刑名,檢審法式,擅為者誅,國乃無賊。(主道)
62禁奸之法,太上禁其心,其次禁其言,其次禁其事。(說疑)
63省同異之言以知朋黨之分,偶叁伍之驗以責(zé)陳言之實。執(zhí)后以應(yīng)前,按法以治眾,眾端以參觀。(備內(nèi))
兵家經(jīng)典68句
道
1重視競爭:兵者,國之大事,死生之地,存亡之道,不可不察也。
2競爭力判斷模型:故經(jīng)之以五事,校之以計,而索其情:一曰道,二曰天,三曰地,四曰將,五曰法。
3用勢重要性:計利以聽,乃為之勢,以佐其外,勢者,因利而制權(quán)也。
4競爭的本質(zhì):兵者,詭道也。
5慎戰(zhàn):非利不動,非得不用,非危不戰(zhàn)。
人
6價值觀統(tǒng)一:將聽吾計,用之必勝,留之;將不聽吾計,用之必敗,去之。
7用人原則:善戰(zhàn)者,求之于勢,不責(zé)于人,故能擇人而任勢。
8用人五德模型:將者,智信仁勇嚴(yán)也。
9建立共同愿景:上下同欲者勝。
10適宜回報:故殺敵者,怒也。取敵之利者,貨也。
11尊重與教育:視卒如嬰兒,故可與之赴深溪;視卒為愛子,故可與之俱死
12三個管理誤區(qū):
不知軍之不可以進(jìn)而謂之進(jìn),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,是謂“縻軍”;
不知三軍之事,而同三軍之政者,則軍士惑矣;
不知三軍之權(quán),而同三軍之任,則軍士疑矣。
軍
13旗鼓之號:夫金鼓旌旗者,所以一人之耳目也。
14令文齊武:令之以文,齊之以武,是謂必取。
15與眾相得:令素行者,與眾相得也。
16愛教治兵:視卒如嬰兒,故可與之赴深溪;視卒為愛子,故可與之俱死。
17齊勇如一:善用兵者,攜手若使一人,不得已也。
18死而后生:投之亡地然后存,陷之死地然后生。
19愚兵投險:古之善為道者,非以明民,將以愚之。
20上屋抽梯:焚舟破釜,若驅(qū)群羊,驅(qū)而往,驅(qū)而來,莫知所之。
21無政之令:施無法之賞,懸無政之令。犯三軍之眾,若使一人。
知
22知彼知己:知彼知己,百戰(zhàn)不殆;不知彼而知己,一勝一負(fù);不知彼不知己,每戰(zhàn)必敗。
23天知地:知戰(zhàn)之地,知戰(zhàn)之日,則可千里而會戰(zhàn);不知戰(zhàn)之地,不知戰(zhàn)日,則左不能救右,右不能救左,前不能救后,后不能救前,而況遠(yuǎn)者數(shù)十里,近者數(shù)里乎?
24自知:知兵之將,民之司命,國家安危之主也。
25聞知:相守數(shù)年,以爭一日之勝,而愛爵祿百金,不知敵之情者,不仁之至也,非民之將也,非主之佐也,非勝之主也。
26用間有五:有鄉(xiāng)間,有內(nèi)間,有反間,有死間,有生間。五間俱起,莫知其道,是謂神紀(jì),人君之寶也。
27五間之事,主必知之,知之必在于反間,故反間不可不厚也。
28推知:地生度,度生量,量生數(shù),數(shù)生稱,稱生勝。
29推知:塵高而銳者,車來也。卑而廣者,徒來也。
地
30信息處理:多算勝,少算不勝,而況于無算乎!吾以此觀之,勝負(fù)見矣。
31信息比較:故校之以計,而索其情。曰:主孰有道?將孰有能?天地孰得?法令孰行?兵眾孰強?士卒孰練?賞罰孰明?吾以此知勝負(fù)矣。
32知勝之道:知可以戰(zhàn)與不可以戰(zhàn)者勝;識眾寡之用者勝;上下同欲者勝;以虞待不虞者勝;將能而君不御者勝。
33六地:孫子曰:地形有通者、有掛者、有支者、有隘者、有險者、有遠(yuǎn)者。
34六敗:凡兵有走者、有馳者、有陷者、有崩者、有亂者、有北者。
35五變:圮地?zé)o舍,衢地合交,絕地?zé)o留,圍地則謀,死地則戰(zhàn)。
36五利:途有所不由,軍有所不擊,城有所不攻,地有所不爭,君命有所不受。
勢
37先勝:昔之善戰(zhàn)者,先為不可勝,以待敵之可勝。不可勝在己,可勝在敵。
38易勝:古之所謂善戰(zhàn)者,勝于易勝者也。故善戰(zhàn)者之勝也,無智名,無勇功,故其戰(zhàn)勝不忒,不忒者,其所措必勝,勝已敗者也。善戰(zhàn)者,立于不敗之地,而不失敵之?dāng)∫病?/p>
39形勝:故勝兵若以鎰稱銖,敗兵若以銖稱鎰。勝者之戰(zhàn)民也,若決積水于千仞之谿者,形也。
40借勢:激水之疾,至于漂石者,勢也。
41任勢:善戰(zhàn)者,求之于勢,不責(zé)于人,故能擇人而任勢。
42勢勝:善戰(zhàn)人之勢,如轉(zhuǎn)圓石于千仞之山者,勢也。
謀
43全勝模型:上兵伐謀,其次伐交,其次伐兵,其下攻城。
44全勝:百戰(zhàn)百勝,非善之善也;不戰(zhàn)而屈人之兵,善之善者也。
45論取勝:故殺敵者,怒也;取敵之利者,貨也。車戰(zhàn)得車十乘以上,賞其先得者,而更其旌旗。車雜而乘之,卒善而養(yǎng)之,是謂勝敵而益強。
46取勝:取用于國,因糧于敵,故軍食可足也。
用
47眾寡:故用兵之法,十則圍之,五則攻之,倍則戰(zhàn)之,敵則能分之,少則能逃之,不若則能避之。故小敵之堅,大敵之擒也。
48虛實:夫兵形象水,水之形,避高而趨下,兵之形,避實而擊虛。水因地而制流,兵因敵而制勝。
49虛實模型:散地則無戰(zhàn),輕地則無止,爭地則無攻,交地則無絕,衢地則合交,重地則掠,泛地則行,圍地則謀,死地則戰(zhàn)。
術(shù)
50防守模型:故用兵之法,高陵勿向,背丘勿逆,佯北勿從,銳卒勿攻,餌兵勿食,歸師勿遏,圍師必闕,窮寇勿迫,此用兵之法也。
51搶占市場:其疾如風(fēng),其徐如林,侵掠如火,不動如山,難知如陰,動如雷震。
52出兵:用兵之法軍爭之難者,以迂為直,以患為利。
53迂其途而誘之以利,后人發(fā),先人至,此知迂直之計者也。
54攻防:令半渡而擊之利
55十二詭道模型:故能而示之不能,用而示之不用,近而示之遠(yuǎn),遠(yuǎn)而示之近。利而誘之,亂而取之,實而備之,強而避之,怒而撓之,卑而驕之,佚而勞之,親而離之,攻其無備,出其不意。此兵家之勝,不可先傳也。
56論證:凡先處戰(zhàn)地而待敵者佚,后處戰(zhàn)地而趨戰(zhàn)者勞。
57致人:善戰(zhàn)者,致人而不致于人。
火
58利害:不盡知用兵之害者,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。
59速勝:故兵貴勝,不貴久。
60五火模型:凡火攻有五:一曰火人,二曰火積,三曰火輜,四曰火庫,五曰火隊。
61治氣:三軍可奪氣,將軍可奪心。是故朝氣銳,晝氣惰,暮氣歸。
62結(jié)論:
? 善用兵者,避其銳氣,擊其惰歸,此治氣者也。以治待亂,以靜待嘩,此治心者也。
? 以近待遠(yuǎn),以佚待勞,以飽待饑,此治力者也。
? 無邀正正之旗,無擊堂堂之陣,此治變者也。
奇
63謀劃:始如處女,敵人開戶;后如脫兔,敵不及拒。
64利害:智者之慮,必雜于利害,雜于利而務(wù)可信也,雜于害而患可解也。
65思變:屈諸侯者以害,役諸侯者以業(yè),趨諸侯者以利。
66奪其所愛:敢問:“敵眾整而將來,待之若何?”曰:“先奪其所愛,則聽矣。”
67兵之情主速,乘人之不及,由不虞之道,攻其所不戒也。
68出奇制勝:凡戰(zhàn)者,以正合,以奇勝。
- 國家2018-03-28
- 國學(xué)經(jīng)典名句500句2018-03-21
- 國學(xué)經(jīng)典名句2018-03-21